跳到主要內容區
創辦人 — 蓋夏姆姆

Mother Marie Gratia Luking

蓋夏姆姆

蓋夏姆姆

1885 年,Josephine Luking( 約瑟芬‧ 陸京),靜宜的創辦人出生於印地安那州康那斯莊。因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醫生診斷將活不過14 歲,然而她卻在天主的慈愛裡,奉獻出不凡的一生。

蓋夏姆姆少女時期

13 歲那年,父親因經營的鞋店瓦斯爆炸不幸罹難,她與家人辛勤地工作,並以保姆工作換取住宿,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畢業後,她進入汽車公司服務。因性情溫和,認真負責,深獲好評。

21 歲時,由於瑞吉娜‧ 克雷修女的鼓勵和堂區神父的推薦,她來到印地安那州聖瑪利森林的主顧修女會,申請加入修會,會名為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在1914 年發終身願。

1919 年, 在河南服務將近20 年的聖座外方傳教會譚維新主教 (Bishop Joseph TacconiP.I.M.E.) 來到美國印地安那州聖瑪利森林,邀請主顧修女會到中國河南總教區創辦女子學校。那時美國各地主教及傳教士也都在拜託、懇求修女到各州去辦學校,但總會長柯里琺姆姆(Mother Mary Cleophas Foley)和諮議會接受了譚維新主教的請求。

柯里琺姆姆表示,80 年前,主顧修女會的創會會祖聖狄奧多‧ 格倫姆姆,在法國服務時,也曾祈求渴望到中國服務,卻被派遣帶領5 位修女到美國服務,而接受開封的使命,給了格倫姆姆的女兒們一個完成會祖服務中國心願的契機。她說:「…此去之後,不要心想還會再回此處,除非你是在前往天堂的路上,過境這裡。要作好你的心靈準備,因為此行將是完全的犧牲奉獻。」當時蓋夏修女在修院內跌傷了骨盤,並沒有像許多修女一樣報名志願前往。住院期間,從來訪的艾爾瑪神父得知,自己將被派往中國。

1920 年,她與5 位修女從舊金山出發,前往戰亂的中國河南。

蓋夏姆姆少女時期

1920年9月29日前往中國傳教的第一批主顧會修女出發前合影: 左起:派翠斯修女、瑪利修女、蓋夏修女、高福德神父、譚維新主教、羅頓神父、加娜修女、克陵修士、艾莉斯修女、派翠霞修女。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中國的傳統觀念,但在1920 年代,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不讓婦女受教育會斲傷國家的根基―家庭。蓋夏修女常說,她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中國教育婦女同胞。當時,中國政府收回教育權,限制教會學校在華辦學,然而她卻不顧多方阻力,四處奔走,找尋可以充當教室的古屋,設法儲存糧食,不讓學生挨餓,排除中國百姓抵斥外國人的社會情緒,先後創辦了華美、靜宜和輔豫三所高初級女子中學,寫下中國女子教育發展史上,最動人的一頁。

1931年,第一位從聖瑪利森林來訪的長上柏克蔓修女與主顧會修女、主顧傳教會修女及全體初學修女合影。

1927 年,軍閥對外籍人士的逼迫日趨嚴重,美國領事館通知所有美籍修女撤退,當時蓋夏修女認為內亂不久就會平息,所以帶領修女們從大連輾轉到韓國等待,希望可以早日回到中國。終於在兩年後,重返開封。到中國福傳多年,蓋夏姆姆深刻體認到社會資源的匱乏,認為唯有本土修女會才能完全了解中國人的語言、心理和文化,因此於1930 年創立了中國主顧傳教修女會,協助百姓面對生活的困境,並且照顧孤兒和傷病的人們。

1937 年,日軍空襲開封,所有學校被迫關閉,為了救助傷兵和人民,她帶著所有修女參與急救醫療工作,同時將靜宜校園闢為臨時難民營,由於她是美國籍,當地百姓為避免遭到轟炸,紛紛逃到靜宜避難,當時日軍代表百般要求她驅逐難民,她卻不願鬆手,直到日軍承諾不擾亂百姓,才安排難民回家。

1941 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燎起美日戰火,許多主教、神父和修女陸續殉道,她和修女們遭日軍監禁長達3 年8 個月,直到1945 年日軍戰敗投降,修女們才得以重返開封。

當中國抗戰勝利,修女們原以為可以恢復福傳和教育工作卻因國共內戰危及美籍人士安全,美國領事館下令撤離中國。此時,一位在台灣教書的靜宜校友王桂英寫信勸她到台中發展,她便帶領18 位主顧修女來到台灣。從創辦啟明診所、育德幼稚園到靜宜女子文理學院,從關懷弱勢、孩童到女子教育,四十年來, 她始終懷抱著母親般的慈愛,服務華人社會,因此在1961 年榮獲美國主顧修女會總會長頒贈姆姆(Mother)榮銜。

1959 年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時期,蓋夏姆姆與學生合影 ; 立者修女左起分別為方希嘉修女、蓋夏姆姆、胡瑞德修女

1960當時教育部部長贈於蓋夏姆姆之獎辭

遺憾的是,晚年時,兩次心臟病發,再加上不小心摔跤,從此只能以輪椅代步,最後因體力漸衰、舊疾復發,在1964 年10 月29 日病逝於靜宜,享年79 歲。蓋夏姆姆將一生的愛都給了靜宜,即使在百年之後,依舊靜靜守護著我們,堅持這份愛是我們想念她最好的方式,也是我們唯一能為她做的事。

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Luking Library)